这是一条留言征集。精选留言将于近期集中展示。迫不及待想留言者,可直接看文末留言要求。
实不相瞒,我也是典型的“低能量人”。每天必须睡够 8 小时,否则整天昏昏沉沉;周末最大的快乐就是躺着不动,一次外出就能耗尽元气。
低能量状态带来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:持续疲惫、注意力涣散、创造力枯竭、社交减少……当然,大多数低能量者并非天生如此,只是无止境的KPI、过度的信息轰炸、高压的工作环境,悄悄透支着很多人的精力储备。
《我的解放日志》剧照
允许自己躺一躺也没什么不好。对于低能量人来说,生命在于静止,时间只有亲手浪费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,任何违心的安排都是消耗。但一个矛盾的点在于,如果整个周末或假期在家什么都不干,又容易陷入低能量循环,刷手机、看视频只会让人更加疲惫。
豆瓣 “低精力人群复健计划” 小组里,五万多人分享经验、彼此支持,有人建议 “降低娱乐信息密度”,适当远离社交媒体;有人推荐从饮食和轻度运动入手,通过好好吃饭,做瑜伽、八段锦慢慢恢复精力;还有人发现,洗碗、整理房间这些具体的小事,反而能让人专注当下,减少内耗。
《萤之光》剧照
相比之下,高能量人的假期,看上去永远充满张力与活力:密集的学习、工作和社交活动,精确到分钟的行程,主打一个凡事都靠自己掌握主动权。
也因此,网上总有人把 “低能量” 和 “高能量” 对立起来,教低能量人如何逆袭成高能量。实际上,那些活力满满的博主们,或许只是不敢停下脚步;而平静温和的普通人,却能敏锐地感知生活中不曾被注意到的小确幸。能量的高低,不过是不同个体、或者同一个体的不同生命阶段。
无论是选择安静休养还是活力出行,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才是最重要的。毕竟,生活已经够累了,休息好才能重新出发。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