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到底是老了,还是病了?在协和老年科,他们的底线为什么是不撒谎?如果决定告诉老人坏消息,应该怎么说? 随着老年化时代的到来,老年就医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,本刊邀请了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康琳,和我们一起聊聊“老年就医”。《三联生活周刊》原创访谈节目《和康琳主任聊聊“老年就医”》在视频号、B站、微博、小红书、抖音(三联编辑部)平台正式上线,欢迎关注、转发、留言参与互动。康琳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
吴琪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副主编
吴琪:家属和老人该怎么判断,一个人到底是老了,还是病了?康琳:我们不提倡把所有症状都当成疾病来治疗。世界卫生组织认为,健康不应该以年龄做定义,也不应该以疾病做定义。有的人的心脏搭桥搭了支架,但还可以去旅游、游泳和打高尔夫。有的人截肢了也能登上珠穆朗玛峰。他们是不是健康?
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,要以“功能”为切入点。一个人年龄很大,也有疾病,但他能自理,情绪也没有太大问题,还能积极参与社会交往,能体现社会价值,那就是健康的。
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老人,说自己的健康断崖式下降。他已经85岁了,原来每次游泳能游1000米,现在只能游800米。我问我们二十多岁的年轻大夫,谁能游1000米的,大家全都摇头说不行。

吴琪:即使是很孝顺的子女,也常常忍不住批评老年人,比如说多少遍,老人也坚持去做(某某)动作。康琳:我再举一个例子,曾经有个女儿推着父亲来看病,那个女儿很孝顺。我常规问老人,哪里不舒服,老人自己先说,“我最近觉得吃东西不香”,他女儿会马上打断他,说挂号应该看主要问题,先说心脏的事情。我看过之后知道,他做过支架手术,但是药物控制得很好,很多指标也没问题。她父亲又说,“我大便很费劲,每天都便不出来,很折磨我”。女儿又打断他,说好不容易看专家号,应该说肺的问题,我看他的药物也一直在用,只要稍微调节下,也没问题。在家属的观念里,要命的就是一些器官问题。但对于老人本人来讲,每天影响他的,就是吃饭不香,睡不着觉,大小便控制不了。康琳:两方面都需要兼顾。女儿提出的脏器问题,如果从现代医学上判断,没有达标的,肯定会去调整。但同时,我也提醒家属照顾患者本身的感受。
康琳:我一直要求科室里的大夫,最低的底线是不要撒谎。有一个我现在都印象很深刻的病人,一个老翻译家,做胃镜时确诊了食管癌。他的两个儿子特别孝顺,第一次住院时就决定不告诉他,也决定不做手术,因为觉得高龄做手术可能损伤比较大,所以第一次治疗是放了一个支架,把食管撑开,解决老人日常饮食,但饮食要很小心,要吃软的流食,要不会损伤支架。治疗效果很好,老人也很开心,没事就回去了。但家属告诉他,这是一个良性的狭窄,他可以什么都吃。老人讲究生活品质,有一天回家吃牛排,喝红酒时,牛肉把支架给刮掉脱落了。再复查时,就半年时间,他的食管癌就已经进展了。家属要求再放一个支架,但我们说,再撑开支架,很可能胃液反流,症状加重,甚至呛到肺里面。 我们劝家属,让老人自己决定,毕竟老人经历过战争年代,没那么脆弱。但家属坚持不告诉,最后还是放了支架,老人因为胃酸误吸,很快就去世了。后来家属找到我们,说要是重来一次,会选择和父亲沟通,问问他的想法。现在我们科室交班,要是年轻大夫说“病人高度怀疑肿瘤,但不知情,请保密”,我都会纠正,要说 “患者暂时不知情,我们正在推动家属告知”,不要放弃这件事情。
康琳:很多家属不敢说,一是怕患者受不了,二是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开口,话没说出口,就先崩溃了。我们还遇到过,有个老人确诊肾癌,女儿怕她承受不了就瞒着,老人其实早就知道了,怕女儿担心,也假装不知道。五年后随访,老人才说破,俩人都在演戏。康琳:我们会教一些话术,比如先问问患者对病情的判断。家属同意的话,我们也可以一起告知。之前试过当着家属的面问老人:“您觉得现在情况怎么样?” 老人说:“我觉得不太好,可能是不好的病。” 家属一听,心里就有数,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说了。(以上内容为访谈节选,完整版请观看视频节目。文稿整理:小风 雅婷)
《三联生活周刊》原创访谈节目《和康琳主任聊聊“老年就医”》(全五集)在视频号、B站、微博、小红书、抖音(三联编辑部)平台正式上线,欢迎关注、转发、留言参与互动。
排版:初初 / 审核:雅婷
本文为原创内容,版权归「三联生活周刊」所有。欢迎文末分享、点赞、在看三连!未经许可,严禁复制、转载、篡改或再发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