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段子。
有一个现代人意外离世。
上帝问他:你活着的时候,有没有坚持最久的习惯?如果有,就让你上天堂。
那个人回答:有,坚持每天给手机充电……
这是段子,也是现实。停下来,思考一下:从何时起,我们和手机的关系如此亲密?
思想家、心理学家乔纳森·海特的重磅新书《焦虑的一代》,正是经由这一核心议题引发各行业领域的集体反思(因为这本书,海特几乎和科技公司的CEO们成了“仇家”)。
3个月前,盖茨公布了自己最新年度书单。《焦虑的一代》The Anxious Generation赫然在列。奥巴马也将《焦虑的一代》列入自己的必读书单。
终于!全球瞩目的《焦虑的一代》中文版出版啦!
点击图片,一键下单
海特指出,“我们在现实中对孩子过度保护,却在社交媒体放任他们裸奔”。孩子们在短视频里学习恋爱,在美颜滤镜中认知自我,在点赞数里衡量价值……
被屏幕“抚养”长大的“完全数码一代”(1995年及以后出生的孩子),成为了最焦虑的一代。
技术带来的集体困境,并非只在孩子身上。在算法搭建的完美矩阵中,年轻人、中年人、老年人,谁能幸免?
清晰的逻辑、扎实的数据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,《焦虑的一代》的价值,更在于它让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变得无法再被忽视:
手机、算法、社交软件,正使得青少年遭受巨大的身心健康危机——我们发明了连接世界的工具,却可能因此失去一代人的心理健康。
藉由《焦虑的一代》,我们应该开始思考:是先教育孩子,还是先教育自己?在国外,高收入家庭和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,很早就开始了行动。
阅读《焦虑的一代》,是一场重新认识自我、重建生活秩序的起点。选择你和手机的关系,就是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新书重磅上市,点击海报入手:
赠送导读手册
▼
1.
这是一本什么书
孩子们的玩耍和社交转移到手机、平板电脑和游戏机上。自杀率在增长,社交能力在下降,专注力几乎丧失……男孩越来越孤独,女孩越来越焦虑。
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是摸手机,睡前最后一件事是关手机。对于任何人来说,这都不是生活方式的改变,而是一场悄无声息的'精神殖民'。
揭秘:触目惊心的数字革命后果
海特在书中呈现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对比:2010年前后,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,美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指标出现断崖式下跌:
>10-14岁女孩自杀率10年间激增131%;
>青少年重度抑郁症发病率增长145%;
>自残行为发生率上升189%。
'这不是自然演变,而是一场人为制造的灾难。'海特指出,2010-2015年这五年间,人类童年经历了史上最剧烈的转型——从'玩耍式童年'转向'手机式童年'。
这种转变带来的影响远超预期:
社交能力退化:63%的Z世代表示线上社交比面对面交流更轻松;
注意力碎片化:00后平均专注时长降至8秒(比金鱼还短);
现实感丧失:青少年平均管理3.2个虚拟身份,真实自我逐渐模糊。
指认:科技公司的'多巴胺陷阱'
海特在书中详细拆解了数字产品背后的操控机制:
无限滚动设计:借鉴赌博机的间歇性奖励机制,制造'再刷一条'的强迫行为;
点赞经济:将社交认可量化,刺激持续的自我展示与比较;
算法推荐:构建信息茧房,强化偏见与极端化倾向。
一位硅谷工程师的忏悔令人不寒而栗:'我们设计APP时,参考了可卡因成瘾机制。'更可怕的是,这些设计对发育中的青少年大脑影响尤为深远。
海特指出,人类前额叶皮质要到25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,而这是负责自控、判断和理性思考的关键区域。
厘清:被重构的童年与消失的'心理免疫力'
海特提出了'童年大重置'(Great Rewiring)理论:传统童年中培养心理免疫力的关键经验正在消失:
自由玩耍的缺失:户外活动时间减少50%,冒险探索被安全监控取代;
面对面社交的减少:具身性互动被碎片化信息取代;
过渡仪式的消解:成长里程碑被虚拟成就替代。
海特尖锐指出这种悖论:现实世界中,我们禁止孩子爬树、独自上学;虚拟世界里,却允许算法24小时收割他们的注意力。
解决:从个人到社会的解决方案
海特不仅提出问题,更给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框架:
个人层面:
建立'数字断食'习惯
恢复深度阅读能力
培养线下兴趣爱好
家庭层面:
14岁前不给孩子智能手机
设立'家庭无手机时间'
用户外活动替代屏幕时间
教育层面:
推行'无手机校园'
开设'数字素养课程'
重建面对面社交训练
社会层面:
立法规范算法透明度
要求科技公司承担社会责任
建设更多线下公共空间
海特说,在《焦虑的一代》一书中,他一度摆脱了自己的职业身份,“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”进行写作。他逐渐相信,“基于手机的生活会导致精神退化,不仅仅是青少年,而是我们所有人”。
我们不能将问题简化为“手机vs童年(使用者)”的二元叙事,这背后还有诸如资本以及消费主义、功绩主义、重构阶级、性别与地缘政治等。
但阅读《焦虑的一代》,至少我们可以做到:认知觉醒:理解技术如何操控行为;数据觉醒:用研究证明操控的代价;行动觉醒:提供个人与社会反抗的工具。
2.
这本书出自谁手
《焦虑的一代》作者:乔纳森·海特
道德心理学领航者
社会思想的启迪者
乔纳森·海特,这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声名显赫的知名思想家,以其深刻的洞见和卓越的研究,为理解人类道德与社会行为开辟了新的道路。
海特的学术生涯始于宾夕法尼亚大学,他在1992年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。在弗吉尼亚大学的16年任教期间,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,还深入研究了道德心理学的多个领域。2012年8月,他转至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,继续在道德心理学和商业伦理领域深耕。
在学术成就方面,海特获得了诸多荣誉。2001年,他荣获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,这一奖项旨在表彰在“精神领域”的研究中有非凡杰出成就的人。
2012年,他被《外交政策》评选为“全球百大思想家”之一,而2013年又被《展望》评选为“世界顶级思想家”之一。他的TED演讲点击量超过900万次,100多篇学术文章被引用近10万次,展现了他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力。
海特的著作广受赞誉。通过《象与骑象人》,他教会我们如何积极地、理性地去寻找幸福和生命的意义。在《正义之心》中,他为理解当代社会分裂现象提供了宝贵的视角。
3.
这些大咖都在读
奥巴马、比尔·盖茨年度书单推荐;《纽约时报》畅销榜No.1;亚马逊家教类图书Top1;Goodreads年度最佳非虚构奖;《泰晤士报》《经济学人》《金融时报》年度最佳图书。
在国内,近20位心理学界、教育界、科技界的巨匠和意见领袖,联袂撰写近4万字的深度导读,一致力荐。
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、社会科学学院前院长彭凯平,亲自审校《焦虑的一代》。
海特洞察到我们实际上正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危机:
数字教育不足(让孩子们无限制、无监督地使用设备和社交媒体)和现实世界教育过度(保护孩子们免受现实世界中一切可能的伤害)。
睡眠不足(且质量更差)、阅读减少、面对面社交减少、户外活动减少、独立性下降……这一切都令人担忧,但我尤其担心它对批判性思维和专注力的影响。
《焦虑的一代》是当今任何正在抚养、与年轻人共事或教育年轻人的人的必读书籍。通过这本书,海特为世人敲响了警钟,告诉我们正走向何方,并提供了改变方向的路线图。
——比尔·盖茨
4.
为什么要现在入手
如果你每天刷手机超过3小时,这本书能救你
你是否经常无意识刷短视频到深夜?是否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专注读完一篇文章?社交媒体的“完美生活”是否让你感到焦虑?
海特用科学数据证明:你的注意力正在被算法劫持。手机不是工具,而是“数字毒品”——它用“无限滚动”“点赞反馈”等设计,像赌场老虎机一样操控你的大脑。这本书教你如何夺回对生活的控制权。
如果你有孩子(或未来可能有),这本书是刚需
担心孩子沉迷手机,却不知如何引导?发现孩子越来越不爱出门,社交能力退化?困惑“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当年更焦虑”?
海特提出4条黄金法则,已被全球家长验证有效:14岁前不给智能手机(改用功能机);16岁前禁用社交媒体;学校全面禁止手机;每天至少1小时自由玩耍(无成人干预)……这些方法简单、可操作,且能显著降低抑郁风险。
如果你在科技/互联网行业工作,这本书敲响警钟
产品是否在利用“成瘾设计”留住用户?是否想过技术如何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?是否愿意为伦理让步,哪怕损失部分商业利益?
海特揭露了硅谷的隐秘逻辑:“增长至上”的商业模式,正在牺牲一代人的心理健康。如果你是产品经理、工程师或管理者,这本书帮你重新思考:技术到底该服务人类,还是奴役人类?
如果你关心社会未来,这本书提供解决方案
世界越来越分裂,人与人更疏远?AI时代,人类会彻底失去真实连接?希望找到方法,让社会更健康、更人性化?
海特证明:“手机式生活”不仅伤害孩子,也在腐蚀成年人的幸福感。但我们可以改变——通过家庭、学校、企业、政策的协同行动,重建一个更平衡的数字文明。
藉由《焦虑的一代》,我们应该开始思考:是先教育孩子,还是先教育自己?在国外,高收入家庭和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,很早就开始了行动。
阅读《焦虑的一代》,是一场重新认识自我、重建生活秩序的起点。选择你和手机的关系,就是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好书推荐
《焦虑的一代》
作者:【美】乔纳森·海特
出品:湛庐文化
团购价:59.9元(原价89.9元)
点击图片,一键下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