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ader

在中国,机器人养老的市场究竟有多大?

| 三联生活周刊 | News

早上七点,上海闵行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基地的康复训练区内,几位耄耋老人正借助羿生手功能康复机器人完成抓握动作。


合金支架随着他们的肌肉发力缓缓收缩,防护系统同步监测着平衡偏移幅度,当监测到左手支撑力不足时,机械臂立即释放辅助力。


这座占地1万平方米的银色建筑内,15个智慧养老场景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,重构着每个人老年生活的可能性。


在电影《机器管家》中,机器人安德鲁对人类的关怀超越了简单的程序指令。他最初承担家务劳动,却能敏锐感知情感需求:当二小姐因玩具损坏哭泣时,他自学木工雕刻出替代品;在主人理查德·马丁晚年,他不仅协助日常起居,更在临终时以紧握双手传递无声慰藉。


而如今,这种兼具着生活需要和情感需求的机器人,如今正在走进我们的真实生活,成为少子化时代,每个人都不得不关注的科技新趋势。


越来越多的新科技被应用在养老领域,比如翻身护理床,通过力学传感器预判老人动作轨迹,以精准干预降低压疮风险;深度学习方言的AI陪护系统,则模拟了安德鲁理解人类语言的过程,通过方言对话填补情感空缺。可吞咽式健康监测胶囊在体内实时传输数据,共享助行器以普惠模式降低行动障碍,每个创新都指向同一个目标:让技术成为延续自主生活的支点。


一如安德鲁用两百年时间突破机械与人类的界限,现实中的技术正以更务实的形态重构衰老的尊严。 





银发赛道,中国速度


2025年春晚,宇树科技H1人形机器人一个空翻引爆社交平台时,这只是中国机器人发展的一个切面,实际上,关于机器人在实景当中应用的竞赛,早已暗流涌动。


而适老化的需求,则被认为是在人们生育意愿降低的当下,最迫切也是利润最丰厚的蓝海。


在深圳优必选的实验室里,Walker X护理机器人已完成数千次喂食测试。其指腹搭载的六自由度力控仿人手结构,通过每根手指配备的力传感器与动态力控算法闭环系统,能够实时感知接触面压力变化。该系统将机械臂关节扭矩控制精度提升至2.5Nm量级,结合人体颌面部生物力学模型,最终实现毫米级动作精度的喂食操作。



这一技术突破直击老年护理的核心痛点——咽喉反射敏感性。当勺子接触唇部时,机器人通过视觉定位导航系统预判口腔开合状态,并依据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数据动态调整施力角度。相较于传统护理方式,Walker X的伺服关节响应速度提升40%,配合全身力反馈传感器,在防止食物残留的同时规避了过度施力引发的咳嗽反射风险。


这种多感知维度的协同控制,重新定义了“饭来张口”的科技温度。在和传统护工的比较当中,机器人从而获得了“完胜”。


与此同时,优必选团队甚至开发自主研发的仿生触觉皮肤和抗干扰算法,让机器人有了优于真人的感知能力,在消除了手部震颤之后,让机器人能像人类护工一样感知力度边界,却又避免了情绪波动或体力消耗带来的操作偏差。


机器人似乎正在重构一种崭新的养老图景。 



在燕园街道的银发社区里,当72岁的张玉芳老师对着圆头圆脑的智能机器人说出“擦玻璃”需求时,这个搭载物联网技术的终端设备,已悄然织就安全网。“触屏一键直连社区服务中心,拉绳报警器将紧急响应时间压缩至3分钟”,而指挥调度中心的大屏上,700套免费投放给居民使用的智能终端的数据流,正勾勒出老年人生活轨迹的数字化镜像。


在老龄化率高达33%的北京大学某社区,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介入,实则是用算法赋予老者新的尊严。从预约家政到健康预警,从防摔雷达到独居监护床带,科技似乎正在回答一个尖锐的问题,当肉身老去,科技能否成为对抗孤独与无常的温柔支点?



在基本生活需求之外,科技正在关心老年人更细微的需求变化,在傅利叶智能的康复实验室里,一位中风患者正通过机械臂进行抓握训练,当他的手指因肌张力异常突然僵硬时,Fourier M2上肢康复系统能在极短时间内感知力量变化,通过仿生力反馈算法,将助力强度调节至最佳区间。 


而GR-1人形机器人灵活的秘密在于其32个全自研关节执行器,它们如同“机械神经元”般实时解析着患者的运动意图,甚至能捕捉到神经信号传递中毫秒级的延迟误差。


技术团队将这种动态平衡称为“算法共情”:既不让患者被过度保护削弱自主能力,又避免力控偏差造成的挫败感。正如创始人顾捷所言,“康复机器人,是让技术学会理解生命的脆弱与韧性。”




养老机器人的难点在哪,

如何攻克?


深圳、上海、北京、杭州、武汉、南京,养老、康复机器人正在全面开花,机器人正在为人类的老龄化找到了一条崭新的道路。但即便如此,技术短板依然清晰可见。


情感交互方面,多数产品仍停留在“关键词触发”阶段,当老人情绪低落却沉默不语时,机器人往往陷入服务盲区;环境适应力更是行业痛点,某品牌送药机器人在老式筒子楼测试时,因无法识别纵横交错的晾衣绳,而被现场捆缚。



面对这些瓶颈,中国AI企业正以“技术外挂”形式入场破局。在杭州某养老院的午后长廊里,搭载商汤科技「SenseNova-5o」的机器人正进行着一场超越代码的凝视:当87岁的陈奶奶因帕金森症导致嘴角轻微抽搐时,机器人的多模态感知系统瞬间捕捉到肌肉牵动,在江苏省某人民医院的测试中,该技术已用于心理健康筛查。 


这套被工程师称为数字读心术的技术,实则是柔性电容传感器阵列与多模态大模型的共舞:不仅能支持超5分钟的多模态记忆存储,实时交互延迟压缩至2秒以内,还能捕捉人类独特的声纹特征,然后将提取的信息转化为情绪光谱,最终在神经网络中给出机器人具体切实的下一步动作。



中国的机器人与AI企业的亲密合作,正展现出惊人的效果,它们超越了国外企业的单打独斗和复杂的专利交易,一位机械工程师曾言,当他展示养老机器人攻克的应用场景时,底下一群各个AI大厂的算法大神们都在出谋划策,这种合作场景让他想起了大学军训时和同学们的破冰。而这种强强联合似乎正在重新规划机器养老的速度。


2024年,中国养老机器人研发周期较三年前平均缩短40%,这一突破性进展得益于国家“十四五”智能养老战略的政策驱动与AI大模型对海量护理数据的深度学习。以新松机器人为例,其最新发布的喂食机器人研发周期从24个月压缩至14个月,背后是30万组护理动作数据的模型训练,使算法迭代效率提升60%。


这印证了那个著名的观点:“人工智能将让机器人更加智能。” 




中国机器人的破局之路


时间拨回2009年寒冬,浙江理工大学机电专业新生王兴兴,正在用200元预算挑战双足机器人。这个用Arduino板和9g舵机拼接的“铁疙瘩”,在优酷上传的调试视频里歪歪扭扭行走时,评论区满是“这玩意儿能倒立吗”的嘲讽。


十五年后,他研发的G1机器人不仅能倒立,还能完成侧空翻接扫堂腿的高难度动作,在王兴兴的小红书账号中,一共发布了4条视频,有3条都是G1机器人在练习武术,有网友在小红书留言区疾呼:“别再让铁疙瘩练武术了,赶紧教会它换尿布!”


这种技术理想主义与市场现实的碰撞,恰是中国养老机器人产业的缩影。当波士顿动力的人形机器人Atlas展示跑酷时,宇树科技正埋头优化0.8米窄门通过率;当日本某企业耗费十年研发喂饭机器人,中国创业者已用大模型三个月迭代出方言陪护系统。



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,初创团队“银翼守护”开发的陪护无人机,正尝试破解养老场景的“最后50米”难题。这款基于大疆Mavic 3改装的设备,通过加装毫米波雷达与热成像模块,可在公园晨练区识别异常倒地姿态。尽管尚未获得急救药剂弹射许可,但其搭载的扩音器能即时呼叫周边人员,并自动投射GPS坐标至120调度系统。团队负责人透露:“最大的技术挑战是平衡续航与载重,要携带医疗模块,噪音控制只能妥协到48分贝。”


海尔智家2024年推出的适老化厨房方案中,智能燃气灶搭载了双冗余安全系统:当火焰传感器持续15分钟未检测到锅具热量变化时,自动关闭气阀并推送提醒至子女手机。另一项创新是“防烫伤警示灯带”,通过锅柄压力传感器与锅体温度监测联动,当老人徒手接触高温器具时,灯带立即闪烁红光并发出蜂鸣警报。工程师在测试中发现,系统对油炸、蒸煮等不同烹饪模式的误报率已降至3%以下。



适老化改造与养老机器人的结合,本质是物理环境优化与智能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。前者是将老年人现有的居住环境,改造成安全、便利的适合居家养老的基础设施,后者提供动态、精准的服务延伸。


例如,日本通过税收减免推动护理机器人研发,而中国正以“机器人+社区”模式探索低成本普惠养老路径。两者的协同将推动养老从被动照护转向主动健康管理,同时需平衡技术可靠性与人文关怀,避免机械替代情感的伦理争议。 



而关于机器人的竞争,早已不局限于技术,更多的异常关于人文伦理的探讨。


日本推行“介护保险+机器人银行”模式,90%养老院实现器械共享,但严苛的安全标准将创新束缚在条框之内;美国养老机器人均价高达12万美元,军方订单撑起产业半边天,却离普通家庭遥不可及;德国立法规定护理机器人每日服务不得超过4小时,生怕机械式冷漠侵蚀人文关怀。


反观中国,北京发放“机器人护理补贴”,上海试点“以机换床”养老院改造,深圳甚至出现“机器人育儿养老共享平台”,这种政策沙盒催生的特色创新,正重塑全球养老产业格局。




在中国,

机器人养老的市场究竟有多大?


答案藏在每个中国家庭的晨昏日常里。北京朝阳区某街道的抽样调查显示,68%的70岁以上老人日均独处超6小时;而上海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,夜间急诊的独居老人中,32%因起床服药跌倒送医。


这不是商业选择题,而是社会生存题。中国养老机器人产业的爆发绝非偶然,而是政策、需求、产业链三重浪潮的叠加共振。



政策层的超前布局构建了基础设施,2021年发布的《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(2021-2025年)》首次明确发展家庭服务机器人。


可以预见的是,在未来,这种政策组合拳可以让养老机器人渗透率飙升。


更深层的则是代际关系变迁:独生子女一代正深陷“421”家庭结构漩涡,北京中关村某科技公司总监的抉择颇具代表性,他给父母购置了12.8万元的全天候护理机器人,“这样他们在清晨摔倒时,AI能比120早10分钟响应”。



中国建立的全产业链工业体系,也在此时爆发,深圳华强北已形成“机器人零件一小时速达”生态,浙江的微型电机产业集群供应全球65%的伺服电机。这种毛细血管般的供应网络,让国内机器人企业研发新款机械手指的成本比波士顿动力低83%。北京某养老院的采购清单印证了这种优势:国产翻身护理床单价2.8万元,德国同类产品则需8万欧元。


另一方面,适老化改造与家务机器人需求的合流,正掀起全场景革命。在苏州老城区,94年出生的设计师林楠开发出可折叠助浴机器人,展开仅占0.6平方米卫生间空间;重庆某企业推出的防滑扫地机器人,能在检测到老人靠近时自动降低刷盘转速,防止水渍飞溅。



这些创新看似琐碎,实则是打开万亿市场的钥匙,市场需求则提供了压强式创新动力,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79亿元,预计2029年达159亿元,该增速显著高于全球养老机器人市场9.2%的平均CAGR,未来的技术路线图已清晰可见。 


通过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结合,下一代机器人极大可能会完全实现场景自适应——当发现老人反复查看日历,系统会自动播报子女探视倒计时;当检测到降压药存量不足,不仅会自主下单补货,还能模仿子女口吻发送用药提醒。



这场机器人大航海时代的技术革命,正在重塑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。在慕尼黑工业展的镁光灯背后,世界突然发现中国养老革命的真正密码: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微型电机,被改造成护理机械臂的关节,佛山家电工厂的空调压缩机,成了外骨骼机器人的动力核心。


也许在未来,某养老院的紫藤花架下,退休工程师扶着老花镜,指尖轻触屏幕修正机械臂的修剪轨迹。这个曾参与设计运载火箭的老航天人,此刻正教机器人如何让罗汉松盆景少些工业感,而多一些野趣。工业与自然相撞的咔咔声中,人类终于读懂这场温柔革命的真谛:最高明的技术从不在云端起舞,而是蹲下来抚摸大地的褶皱。



文献参考:

[1]《优必选升级‘Walker X’:解码全球首款DeepSeek原生机器人背后的技术与产业链》,机器人RR
[2]《优必选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 Walker X 的核心技术突破》,优必选科技

[3]《“机器人管家” 养老添智能》,北京晚报

[4]《IEEE论文!使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中风后肘关节屈肌痉挛的临床评估:一项验证研究》,傅利叶康复

[5]《科技赋能探索“老有所养”消费新蓝海》,家电科技期刊



策划丨三联.CREATIVE

编辑丨张弛

作者丨森赛

设计排版丨林夕

图片来源丨视觉中国





*文章版权归《三联生活周刊》所有

欢迎转发到朋友圈,转载请联系后台



文章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