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ader

东北开化了,年轻人吃席吃怕了

| 三联生活周刊 | News


谁能想到,当其他打工人还在掰着手指数放假的日子,一群东北人早已开启了属于东北宝宝自己的放假模式,那就是东北开化了。


所谓开化,指的就是东北的室外温度达到了0度以上——化冻的不仅是河,还有东北人囤在室外冻梨冻肉冻豆腐。对于东北人来说,冬天的室外就是一个天然大冰箱,因此当自家屋里的冰箱被满满当当的鸡鸭鱼虾占满时,剩余的战略物资就被自动被转移在了室外的腌菜缸里。

图源:不完美也没关系


而当松花江刚裂出第一道冰碴子,整个东北都集体进入了暴走模式。“年前囤货囤得有多爽,年后开化时就有多后悔。全家老小都得聚在一起消灭年前的囤货,缸里的带鱼正在解冻,秋天腌得酸菜淌黄汤了——外地人这辈子都想不到,天天红烧肉顿顿女儿红,居然能成为一种对于东北人的诅咒。”
有人调侃,开化是东北最严重的“自然灾害”。因为无论你在外地工作再忙,也会被叫回家完成开化的仪式,“东北开化了,这是比过年还重要的紧急集合。刚从雪堆里扒拉出来的冻梨还没啃完,厨房的铁锅炖大鹅就做好了。凌晨两点睡得正香,都会被爸妈提溜起来塞下去两个黏豆包。”
为了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开化,有人把阳台改造成临时冷库,用二十床棉被封印最后的冻豆腐;
有人全家上阵包饺子,灶台上的蒸笼摞得比长白山天池还高;
吃不完的囤货只能让亲戚朋友兜着走,如果这个时候你去东北旅游,说不定都能吃上百家饭。
当南方人还在为回南天惆怅时,东北人正经历着堪比诺亚方舟的末日狂欢。在开化倒计时归零前,他们必须完成这项艰巨的食物链循环,那就是把去年的囤货,结结实实地变成今年的卡路里。
有人说,东北孩子的第一大噩梦是穿棉裤,第二大噩梦就是东北开化。
“东北人过年囤货就是像松鼠过冬,因为有天然大冰箱,就养成了闲的没事买点放着的习惯。每到春天开化那几天,家里那些被塞在犄角旮旯的冻货,此刻都成了定时炸弹。先解冻是各种饮料和虾汤,接着就是肉类和带鱼,直到冻梨和冻柿子也流汤后,东北人的天就彻底塌了。”
有些人不明白,开化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,认为不就是天气变暖而已,把室外和阳台冻的东西全都挪到冰箱里不就好了。殊不知东北人的冰箱,早已被更贵的年货囤得满满当当了,“东北人的囤货顺序,一般是贵的肉放冰箱, 体积大且便宜的水果、酸菜和饮料放室外。”

图源:俄国大列巴


东北人冬天的幸福感,在开化时全成了要还的债。“凌晨两点厨房突然飘出炖大鹅的香气,不是深夜放毒,是爸妈在抢救即将变质的年货。七大姑八大姨送来的十斤血肠必须在三天内消灭,毕竟后面还有爷爷奶奶腌的酸菜等着。这一天你就造吧,三顿饭还不够,必须得整上宵夜和下午加餐,大虾猪蹄都得变成餐后小食。”
以至于在东北早市,韭菜和小葱都成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。“东北人消灭囤货时,主打一个菜肉均衡,因此大家首选就是包饺子。一旦今天早市抢不到这把小葱,家里的几斤猪肉就只有被白白浪费的份。”

图源:安妮(户外撒野版)


东北独生女阳阳说,开化后的东北,到处弥漫的都是紧张和焦虑的气息。“我家每个人脑袋上都得捆着KPI,我爸的任务是一顿饭必须吃两个猪蹄,我弟的指标是三天必须消灭四条带鱼,厨房里的大马勺一天连轴转,我爸的胳膊都快抡冒烟了。”
不仅是打扫自己家的剩菜剩饭,由于时间紧任务重,大家免不了还得去亲戚朋友家帮着消灭剩饭。“昨天我午饭都吃了三遍,家里吃一遍,我姥家吃一遍,去我奶家还得再吃一遍。”

图源:一张叔儿
对于阳阳来说,开化的这几天,是东北人最不能闲着没事去到处串门的时候。“光消灭自己这几大家子的剩饭已经够累了,如果你自作聪明去给邻居送一斤血肠,说不定转手就收到三斤冻梨。
和“来都来了”一样,开化期间的东北人也有自己的专属咒语,那就是“再不吃真坏了”。“所有人都得化身无情的咸甜永动机,甜的锅包肉吃够了吃点咸的酸菜,咸的猪蹄吃够了再来点甜的黏豆包溜溜缝。”
许多人看到东北人面对气温回暖、囤肉开化后的慌乱,既感到同情,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囤这么多肉。
其实这并不是因为东北人缺乏规划能力,而是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。过去冬天寒冷漫长,肉类价格波动大,囤肉不仅能省钱,还能避免暴雪封路时断粮。更何况,阳台就是免费的天然冷库,随吃随取,简直比冰箱还方便。因此哪怕如今生活条件有所改善,大家骨子里还是觉得冬天就该这么过。”

年后返程,东北年轻人带回的年货/图源:小狄(减肥进行中)
吉林人小林说,东北人每年冬天囤肉并不是随便囤,而是有一套完整的策略。
“比如家里有老人孩子的,会优先囤排骨、前槽肉,炖菜炖汤都方便,保障全家的基础饮食。独居或年轻人则倾向于囤小份牛羊肉,适合随吃随化,方便炒个菜或涮个火锅。而东北土豪家庭的标志,则是直接扛回一整只猪,按部位分割,冬天顿顿都能吃上杀猪菜。
“尽管这种囤肉逻辑缜密,但遇上突然回暖或是遇到暖冬,还是会面临开化时没吃完的窘境。”

:紧急下班😆


如果在开化后实在吃不完,东北人也有一套成熟的应急预案。
“家里空间大的,会紧急购入两台大冰柜,把地下室爆改成私人冷库。电费虽让人肉疼,但总比眼睁睁看着肉坏掉强。囤货不多的,则会抓紧时间炖成红烧肉、做成酱肘子,或者干脆腌成风干肉。开化前东北人猫冬,天天躺在床上刷手机,开化后直接在厨房里996,从早忙到晚,比大厂人还卷。”
每年开化后的囤肉消耗战,也成了检验东北孩子是否孝顺的现实考题。
“一些在外地打工的子女,只要时间允许,都会回家帮忙消灭库存。尤其是家在锦州、沈阳等离北京较近的城市,因为高铁最快只要两小时,开化后几乎每周都要往返。返程时行李箱里塞满的不是换洗衣物,而是一袋袋冻好的排骨和丸子,顺便再背几盒自家做的风干肠,当作带给同事的硬核伴手礼。”

小狄(减肥进行中


为了能加快囤肉消耗的速度,一些东北人甚至做好了“边吃毒药边吃解药”的决心。
小林记得,每年开化后,家里都会常备健胃消食片,还有大袋山楂片、陈皮梅。“父母的矛盾之处在于他们,一边担心家里人吃太多撑坏胃,一边又绝不允许浪费,所以会变着花样给全家加餐,顿顿硬塞。”
为了避免消化不良和长胖,开化那段时间,东北人会突然变得前所未有的自律。
“每天不用提醒,爸爸会主动下楼遛弯,妈妈跳广场舞的时间多了一半,就连难得休息的打工人,也会自觉去公园快走三圈,生怕吃进肚子里的囤肉,变成身上的囤肉。”
对东北人而言,开化始终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情。
“一方面,看着囤了一冬的肉开始化水,确实让人焦虑,但这也是春节结束后,属于东北人的第二个大年。在冬去春来的节点,一家人又可以借着消灭库存的名义,顺理成章地聚在一起,大口吃肉、大声唠嗑。这是你会发现,这些囤肉不是负担,而是东北人制造快乐的底牌。”

:紧急下班😆


今年38岁的沈阳人小桥,每年最期待的事情之一,就是开化后开启的一轮快乐聚餐。
“人到中年后,事情越来越多,顾不上主动约朋友,社交活动也被工作和家庭压得越来越窄。而开化后,那些没吃完的囤肉,便成了一种隐形的纽带。大家会找借口走亲串友,互相招待。从自家餐桌吃到父母家,再到各种亲戚朋友家,提前完成了半年的社交KPI。”

ENDING:
外人眼里,东北人每年坚持囤肉,听起来笨拙又带点执拗。
但对他们来说,这更像是一种冬天的仪式感,囤的是年味,也是心安。无论天气怎么变,囤肉的过程总能带来踏实,开化的时刻也总有热气腾腾的饭桌,把一家人重新聚拢。
于是每年入冬,他们还是会组团赶集,勤勤恳恳地往阳台和冰柜里塞满一整个冬天的口粮。因为东北人心里清楚,春天迟早会来,肉会化,天会暖,而围着饭桌吃肉唠嗑的日子,才是年年岁岁的保底幸福。
【今日话题】
如果遇到东北开化你会怎么做?

头图来源:西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