闭目深嗅着茶香,去感受和链接这场春日的烟火气。一如曾经,所感受到一切的美好正在发生。
惊蛰过后,万物复苏。几场春雷雨后,风开始柔软,轻抚着杨柳树梢的腰肢摇曳。江南人饮茶一贯主张 “不时不食,顺时而饮”。去年身边常喝茶的老友,不无遗憾的感慨,“现在网购容易反而好茶难求了。比如要想喝上好的碧螺春非常不易,不如用蒙顶甘露来平替碧螺春茶。”
此情此景,我更是怀揣喜悦,找出去年春天朋友寄来的碧螺春存货。时隔四季,仍亦如“花香果味,满身毛,铜丝条,蜜蜂腿,满身毫”的描述。茶随落水沉下,银白毫毛在阳光下飘逸四散,瞬如浮灵。安坐于桌旁,听梵音萦绕,看廊外玉兰花落,用一盏茶的时光慢度光阴。任缱绻芬芳的碧螺春在玻璃杯中沉浮,思绪却不禁遁入苏州太湖洞庭东山烟雨空濛的诗意梦境之中,让念念不忘的江南有了最真切的模样。
在某一时刻,你会不会突然开始渴望,或想念起那些曾经有过的美好感受?心向往之?
每逢此时,我都会想起多年前的一幕。
满山春日盎然,平添游意。在苏州徒步太湖侧畔的洞庭东山时,却忽逢急雨,于是连忙躲进了一家茶舍,幸得盛情款待,喝上热茶暖身。蒙蒙细雨中有远处茶园相伴,见半山腰上,一阿婆背着竹篓和雨披从茶园缓缓走出……听着雨声泡茶,当沸水入杯,茶香升腾绽放,卷曲如螺的叶片在水中开始慢慢舒展,变得愈发鲜嫩。闪耀的白毫毛涤荡在茶汤之中,仿若太湖烟雨的苏醒,令人不由神往,隔绝在避世的时空。
一壶碧螺春,几叠瓜子,自制的酥皮茶点和时令水果……虽是不大的地方,质朴的屋舍与满目春光却尽收眼底,我却享受着整个午后的松弛,直到华灯初上,嗅到傍晚家家户户炒茶,升起炊烟的烟火气。
“唯静心,才能观照万物。“这是道德经里的智慧。大城市的喧嚣,加之春日里阳气升腾,的确太容易浮躁不安。洞庭东山的碧螺春用袅袅茶香,驱赶走身上的浊气与烦躁。仿佛五感被包裹在天地之中,顿觉澄澈清明。这或许就是江南人独有的生活方式,也因此理解了茶圣陆羽《六羡歌》中所说的“不羡黄金罍,不羡白玉杯;不羡朝入省,不羡暮入台”所说的深意。
店主十六岁的女儿小慧冲我笑着发起了牢骚:“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东山人,每年在这时候都会又开心又怕。开心是因为努力有了收成,害怕是因为每天真的太辛苦,不是帮爸妈采茶就是拣茶。尤其是天气热时,茶叶长得快。为了采到最好的嫩芽,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,连吃中饭都是带着干粮争分夺秒的!”她顿了一下忽又感慨道:不过,总归是开心大于怕的!毕竟这些都是祖辈为我们打下的江山,垦荒,种苗,经历一年又一年的修建打理,才有了现在的根基,造福现在好几代人。小时候采茶就像去春游一样,现在长大了,特别能体会到那时候长辈的心情!我爸说,他十几岁就开始炒茶,到现在还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方法做茶,一手的老茧和伤痕!老茶人们一代一代的传承,真的是全靠双手做出来的,太珍贵了!说到这里,她的眼眶泛红,声音也有些许哽咽。
因为茶树、果树套种的方式,碧螺春茶芽只能全手工采摘。有统计,炒制一斤碧螺春需要大约7万颗茶芽,也即是单次投茶量3克,就需要420颗茶芽,也即是双手在枝头至少420次的摘取。
茶汤澄明,更照见人心!
空气中弥漫着白玉兰淡淡的芬香,耳际是掠过松间的风。清晨4点多,天还没亮,在细雨蒙蒙中,勤劳的采茶人就套上防雨的冲锋衣,骑上一段的电动车,开始陆续上山了。下午又匆匆回来挑茶,站在街口都能听到家家户户挑选芯叶手指传来的“哒哒”声,再将挑好的“一芯一叶”必须在当天下锅炒制,最后用余温烘干,一气呵成。
一斤三两的鲜叶,用铁锅炒到水汽蒸腾,大概只能出干茶三两。炒1斤大致需要7万棵茶芽,这意味着7万次采摘和7万次挑拣。杀青的温度差不多要320度~330度左右。整个炒茶工艺四五十分钟,一天十几个小时下来,炒茶人的手掌都会褪一层皮。
曾经,碧螺春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讲,碧螺春要采得早,采得嫩,挑得净。一杯碧螺春茶,起码要两百八十个左右的芽孢。当茶芽再长起来,等级品质就下降了,正因如此,明前的碧螺春才如此珍贵稀缺。加上炒制的工艺,俗称“落地三把火”,采下之后,第一把火杀青,第二把火揉捻透气,第三把火,关键原料就是山上松树的松针,这把火叫“提毫”。第一道工艺就是茶在锅上转,叫盘龙走蛇。当每一颗芽和小小的叶子都起毫,叫百鸟归巢。炒制工艺非常讲究,300多度的高温下要甩得开,抖得匀。揉捻要翻滚,搓团要像团子一样圆。
用茶人们的话说,“三根柴火两只手”,四道做茶工序“高温杀青→热揉塑形→搓团显毫→文火锁香”全靠一双手。炒茶技艺的柔软度,刚度性都在手上,在手法。
千年茶脉,唤醒茶魂。留在唇齿间的,是中国人对天地时序最温柔的坚守。
何为碧螺春?铜丝条,螺旋形,浑身毛,花果韵,味鲜爽。
碧螺春茶,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,又叫吓煞人香。产自偏远的东、西洞庭山,紧邻太湖,距离苏州市区一小时左右车程。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,宋代时已为“吴人所贵”,北宋朱长文《吴郡图经续记》写道:“洞庭山出美茶,旧为入贡。”明代陈继儒晔也在《太平清话》中说:“洞庭山小青坞出茶,唐宋入贡,下有水月寺,即贡茶院也。”只不过,当时贵为贡茶的水月茶,还是蒸青团茶。从宋时“岁入为贡”的洞庭山“水月茶”,到明时的“云雾茶”,再到清代王应奎在《柳南随笔》中曾记载清圣祖康熙第三次南巡时驾临太湖,由当地的制茶高手朱正元献上“吓煞人香”,从而赐名“碧螺春”。
“洞庭无处不飞翠,碧螺春香万里醉”。烟波浩渺的三万六千顷太湖围绕,孕育出无尽的鲜美与富饶。太湖东南,位居湖中、小岛形态的西洞庭山,和与陆地接壤、三面环水半岛形态的东洞庭山,共同组成洞庭山。洞庭山多丘陵、山坞,土壤肥沃,日照充足,降水丰沛,终年湿润,为茶树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。生长在果木间的洞庭东山碧螺春茶,常年沐浴着利于积聚香气成分的散射光、漫射光,并撷取了枇杷树、梨树、柑橘、杨梅等果香的滋养,味道清香恬淡,入口甘雅绵长。春季放眼茶山,似浮在云端的香雪海,漫山遍野繁花绽放的景象依旧令人感叹。
容春飨宴,待与君同赏。
一杯上好的碧螺春茶,素以“四绝”闻名遐迩——形美、色艳、香浓、味醇。必外形卷曲如螺,满披白毫,色泽碧绿,汤色清澈明亮;叶底嫩绿明亮,鲜甜丰富的氨基酸物质令滋味更佳鲜爽甘甜,香气清雅高长。其“花香果味,满身毛,铜丝条,蜜蜂腿”的特点,使其在众多春茶中脱颖而出,成为茶中珍品,更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绿茶看三月。面对各地一年比一年早产的绿茶,一口回味无穷的洞庭碧螺春,越发珍贵难得。面对逐年成本的涨势,三联爱茶继续坚守“核心产区”为春天正味,同时维持往年售价不变。洞庭(山)碧螺春茶以群体种鲜叶作为原料,依旧坚持一嫩芽一嫩叶的采摘标准,芽尖鲜爽、嫩香,而嫩叶内含物质丰厚,相辅相成间,相较单芽碧螺春,茶汤尤显花果香韵,鲜爽饱满。
三联生活爱茶出品
2025明前洞庭(山)碧螺春核心产区东洞庭山
群种鲜叶原料 传统柴火锅手工制茶50g
自饮款和生活礼盒款 预售期限时优惠
(预计3月25日北京发货)
春天是慢慢来的,一杯攒足了春天气的碧螺春亦如是。
“跟着三联去做茶”已经进入第9个年头,每年三月如约赶赴江南,在洞庭山太湖畔“茶果间作”茶园里,守候一杯“吓煞人香”。一如往年,三联出品的碧螺春茶,坚守市面上越来越少的“一锅到底手工柴火锅炒工艺”,成了召唤春日的仪式。从事制茶四十多年的“国茶人物”制茶大师顾晓军先生,以柴火灶非遗技艺,三代人练就“抖、揉、搓、团”手上功夫;竹匾自然摊晾12小时,最大程度保留活性物质。
顾晓军先生
3月15日傍晚,我们的行走茶山直播间将来苏州太湖侧畔,直观“一锅到底”柴火炒茶,带大家感受江南的温柔与坚韧,那些在茶园中辛勤劳作的身影,那些代代相传的古老技艺,以及被岁月沉淀的美好。期待您的预约。
吃茶亦如人生,愿这杯茶,这份来自核心产区洞庭东山的温柔,都能在我们心中留下最深的印记。因为,这不仅仅是一杯茶,是一种对自然时序敬畏的生活态度,更是一杯江南的梦。
每当一杯茶香在空气中弥漫,提神益思,那些关于洞庭东山的记忆也如潮水般涌来。内心悠然,仿佛又看到那满山的茶树,在春风中轻轻摇曳;又听到采茶女的吴侬软语细碎飘来,在山间回荡;又闻到那松针与茶香交织的烟火气,从每一家的灶台上升腾而起。这动人的画卷,正是江南独有的浪漫。
预约江南的第一口春韵
三联爱茶出品
西湖龙井、洞庭(山)碧螺春茶
预售优惠正式上架
产量少,一嫩芽一嫩叶,
柴火锅全手工制作,尽藏春之生机。
核心产区真味,当年一季,
数量有限,仅此一批。
/三联爱茶-2025绿茶上市/直观制茶现场/行走茶山/茶友专享团
直播相关动态、直播小分队的实时见闻、江南小景、早春食事等都将第一时间在群内分享。直播期间甄选春日风物也将在群内限时开团。
👆 添加生活市集福利官、进绿茶主题群,参与限定团 👆
--- 三联生活市集的广告 ---
文章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