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Deepseek虹吸效应席卷而来,券商投顾该如何应对?本篇文章将深度剖析这一现象的影响及应对策略,探讨投顾们在变局中的生存与发展之道,供大家参考。
2025年伊始,一场关于快速接入应用Deepseek模型能力的行动,在各家券商之间悄然突进。据笔者了解,截至目前,华福、国元、兴业、国金、光大、广发、国泰君安、华安、中泰、华西等多家券商已完成Deepseek-R1大模型部署,并纷纷应用在信息检索、文档处理、行业研究、市场研判等核心业务领域。
一、万物皆可Deepseek
以Deepseek为代表,包括笔者在《2025年春节档,AI票房哪家强?》提到的ChatGPT、Kimi、豆包,以及智普AI、Minimax、阶跃星辰、千问等在内,一众AI大模型以其易得性(下载个APP就行,甚至一些大厂原有APP中业已集成)、普惠性(科技平权、知识平权,老百姓都可以使用到,感受到)、亲民性(说人话、讲普通话,非大串的法律文书、免责声明,云里雾里),快速地融入到投资者的生产生活中。
加之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巨量宣传、反复渲染,一时间,从核心城市CBD的甲级写字楼,到万物复苏的田间地头,人们出口即Deepseek。甚至,网上一段爆火的视频显示,某偏远地区的县领导开会明确要求全员至少要用2到3个大模型APP。
此时,最受益的城市,非杭州莫属。在这里,孵化出了AI六小龙。
而在金融行业,券商的一线投顾们,却在一边惊艳于DeepSeek的表现,一边为自身的未来瑟瑟发抖。
二、当投顾业务遇上DeepSeek
当前,年轻投资者逐渐成为金融投资市场的发声主力,而去年的924行情则加速了这一进程。此前笔者曾提及,当下越来越多年轻用户通过小红书、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投资信息,很多投资者也纷纷向DeepSeek-R1寻求投资建议,甚至做投资决策。
伴随第三方平台的个性化投资建议变得更易获取,加之Deepseek们的AI模型能力拟人化跃迁,传统金融机构的“专业优势”(更多是信息不对称)快速被削弱,投资者与券商投顾间的关系,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
这种变化,核心表现有三方面:
- 原有的信源通道属性被削弱,比如单一性、专属性,投资者再遇到专业问题或方向疑惑时,开始本能地去打开“Deepseek”。
- 投顾所提供内容的专业属性被削弱,鉴于金融市场信息的复杂性、投资结果与决策逻辑的混沌性,让原本就无法证实的专业性被“Deepseek”给釜底抽了薪。
- 投资者对投顾的信任属性被削弱,投资即交易,交易就买卖,其本质跟在自由市场买小商品并无差别,讨价还价货比三家是正常心理,“Deepseek”让原本就不牢靠的服务关系被多重AI验证。
Deepseek提供的建议有多走心?感兴趣读者可自行问DeepSeek一些生活问题,比如“27岁,存款3万,工资1万2,如何五年后在上海攒够首付”,既扎心、又走心,这也是为何其能火爆出圈(还出海了)的一个侧面影像。
不得不正视,Deepseek提供的投资建议与券商投资顾问人员的表现,未来将难免分出高低。这背后,既反映出在未来券商投顾业务将无可回避地面对AI浪潮巨大冲击,也极大提醒着券商行业要抓住AI模型升级机遇,快速行动、转变打法,正视在AI大模型快速演进趋势下的券商投顾业务转型迭代。
三、当诊断功能遇上DeepSeek
以笔者的券商经验来看,过往十年网金大发展进程中,几乎每家券商都开发上线了一个称之为“账户诊断”的功能,而投资者实际的使用频率、实用评价、感受体验,可以说是非常一般了(不排除个别券商做的确实不错的)。
参考私银的打法,诊断原本是挺好的一个业务开局和销售切口,但券商行业在业务实践中,把这个功能或服务给搞迷失了。
再来看看Deepseek。笔者尝试给DeepSeek发了一个持仓账户截图,然后询问其诊断意见、风险水平、调整建议等。Deepseek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,还提出了优化建议、潜在风险,并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操作方案,包括产品的大类、资金配比、调仓目标、止盈止损以及提醒注意交易成本等建议。
对比开头笔者提到AI三性中的普惠性、亲民性,Deepseek提供的账户与资产诊断、组合配置建议,在专业能力上几乎可匹敌一般情况下的券商投顾平均水平,而在服务姿态上则更胜一筹。至此,Deepseek缘何快速占领市场、引起极大关注,不言自明。
据一些券商反馈,Deepseek在股票与基金账户的诊断方面表现出色,数据分析处理速度和响应及时程度上远超人工投顾,模型能够在约几分钟内整合数百条市场数据和持仓信息,对账户持仓结构做全面剖析,然后给出清晰直观的风险评估报告,准确率高达85%。
四、当长尾客群遇上DeepSeek
当前一个重要的趋势是,各类AI平台凭借使用的低门槛、建议的易获取、交互的拟人化等优势,尤其DeepSeek的爆火,快速吸引年轻投资者的注意力。
但,年轻客群,在他们绝大概率的成长路径上,首先切入的就是长尾阶段。而,年轻、长尾,正是当下券商行业外卷增长、内卷运营的关键所在。
可事实往往很残酷。一直以来,或是技术手段的达不到、或是专业投顾的精力有限、或是压根公司战略上不重视,大量的长尾客户需求难以被及时有效满足,因此长尾客群也成为券商中未得到充分服务的一个典型群体。
而大模型时代,无论在信息检索、加工,还是深度思考、交互方式上,DeepSeek在长尾客户的咨询问答、投资陪伴等服务领域中表现出来的便捷性、及时性和普惠亲民特征,都带给客户以显著优于传统人工投顾服务的直观感受。相较以往券商对他们的自生自灭式圈养,长尾客群对外部(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三方AI平台)服务依赖的加强,这一潜在变化对于那些依赖投顾业务创收(大体上,约等于经纪业务基本盘)的券商而言,构成很大压力。
据笔者行业间的交流,一些同行开始担心Deepseek们的继续演进,未来会影响到长尾客群与券商及其投顾之间的粘性。
由于AI平台的低成本,甚至免费,使得长尾客群更有意愿去尝试和使用,进而形成路径依赖。对比之下,券商人工投顾的服务,或需资产达标、或者价格较高,限制了长尾客群主动使用的意愿和频率。
而DeepSeek们,一,带给长尾客群普惠、亲民的良好体验;二,能为长尾客群提供一对一针对化的咨询服务与投顾建议;三,叠加推理模型的逻辑链提供长尾客群验证自身思考过程,排除关键疏漏或遗留黑箱;四,借助社会化群体信任构建与加强,一传十、十传百,吸引到更多投资者;五,伴随AI能力演进与持续跃迁带来的专业能力提升,投资者尤其长尾这个人群对Deepseek的感知会越来越好、体验会越来越频、依赖也越来越强。
我们看到,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,甚至有投资者声称其自主建立了基于DeepSeek的金融分析模型,用于选股或者ETF配置等。由此,我们有理由担心,Deepseek们的出现,有可能甚至已经在影响投资者与券商投顾的联结粘性,而且受影响的,可能还不只是对价格敏感的长尾客群,还包括对信息敏感、自身能力更强的,对大模型等新兴技术有所研究的高净值客群。
(未完待续)
下期,我们聊聊在券商业务实践中,如何应对AI的挑战、抓住Deepseek的大模型机遇,来个弯道超车。
本文由 @数金杂谈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。未经作者许可,禁止转载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